在社区营造项目中,参与式预算的民主协商机制是实现资源公平分配、增强居民自治能力的关键。通过明确协商主体、优化流程设计、强化技术支撑,可推动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决策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。耐光将从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素、流程优化路径及技术支持手段三方面展开探讨。
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素——谁参与?如何协商?
参与式预算的核心在于“参与”,需明确协商主体的范围与角色。首先,需覆盖多元利益群体:普通居民、社区组织代表、物业公司、在地企业等均需纳入协商框架。其次,协商规则应透明化,例如通过《预算分配章程》明确资金使用范围、投票权重、争议解决程序。例如上海某社区采用“分层协商”模式,将大型项目分解为“楼组提议—片区讨论—全体表决”三级流程,既保障广泛参与,又避免决策效率低下。
流程优化路径——从议题征集到执行监督
民主协商机制需贯穿预算全周期。第一阶段为议题征集与筛选:通过线上问卷、线下议事会等形式收集居民需求,并由独立评审小组剔除不合法、不可行提案。第二阶段为协商会议设计:引入“世界咖啡馆”“开放空间”等参与式讨论工具,确保弱势群体声音被听见。例如成都某社区采用“双主持人”制度,由居民代表与专业社工共同引导讨论,平衡情感表达与理性决策。第三阶段为执行监督:成立由居民、第三方机构组成的监督小组,定期公示项目进度与资金流向,建立“提议—执行—反馈”闭环。
技术支持手段——数字化赋能透明协商
技术工具可突破时空限制,提升协商效率与可信度。一方面,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对称:通过社区小程序发布预算草案、投票结果及执行报告,确保居民实时追踪项目动态。另一方面,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资金流向追溯,每一笔支出均生成不可篡改的电子凭证。杭州某社区试点“链上预算”系统,居民扫码即可查看项目合同、验收照片等数据,使协商结果落地过程可视可查。
通过明确主体角色、优化协商流程、引入技术支撑,参与式预算的民主协商机制能有效激活社区内生动力。这种“居民提议—共同决策—公开监督”的模式,不仅提升了资源分配的科学性,更强化了社区认同感与治理韧性。在民主协商机制与参与式预算的双重驱动下,社区营造将真正实现“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”,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可持续的实践样本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