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个案管理实践中,优势视角理论强调以服务对象的潜能和资源为核心,通过挖掘其内在优势与外部支持网络,推动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。耐光将从理论框架出发,结合具体策略,探讨如何通过优势视角理论设计科学、个性化的赋能计划,帮助服务对象实现可持续的成长与发展。
挖掘潜能——识别服务对象的优势资源
优势视角理论的核心在于“去问题化”,即避免将服务对象视为问题的载体,而是聚焦其自身能力、经验和社会资本。在制定赋能计划前,个案管理者需通过深度访谈、观察和评估工具,系统梳理服务对象的以下资源:
一是个人优势,包括技能、性格特质、成功经验等。例如,一位经历失业的服务对象可能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或手工技能,这些均可成为职业重建的切入点。
二是环境资源,如家庭支持、社区服务、公益组织等。通过整合外部支持网络,可降低服务对象对单一资源的依赖,增强计划的可行性。
三是文化资本,如服务对象的信仰、价值观或群体归属感。这些因素能激发内在动力,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。
定制路径——构建个性化赋能框架
基于优势资源的识别,赋能计划需围绕“目标导向”和“动态调整”两大原则展开。首先,与服务对象共同设定清晰、可量化的短期与长期目标。例如,针对青少年学业困难问题,可结合其兴趣特长(如绘画、运动),设计融合学习与特长的成长路径,而非仅关注成绩提升。
其次,计划需具备灵活性。通过定期复盘与反馈机制,及时评估进展并调整策略。例如,在职业培训中,若服务对象表现出对某一领域的强烈兴趣,可引入导师资源或实践机会,强化其专业能力。
此外,个案管理者需注重“协作式参与”,避免单向指导。通过引导服务对象自主制定行动计划,并鼓励其记录成长里程碑,可增强其对目标的掌控感与责任感。
协同成长——建立持续支持网络
赋能计划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多元主体的协同支持。个案管理者需扮演“联结者”角色,搭建涵盖家庭、社区、专业机构的三维支持体系:
家庭层面,可通过家庭会议或亲子工作坊,帮助成员理解服务对象的优势,减少负面标签的影响。社区层面,链接志愿者团队、技能培训中心等资源,创造实践与社交机会。专业层面,联合心理咨询师、职业规划师等,提供跨领域的技术支持。
同时,需重视服务对象的“反哺”能力。例如,鼓励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,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助人资源。这种角色转变不仅能强化其自我价值感,还能促进支持网络的良性循环。
通过优势视角理论制定赋能计划,本质是以“资源激活”替代“缺陷修补”。从潜能挖掘到路径设计,再到网络构建,每个环节都需以服务对象的优势为锚点,通过协作与创新实现赋能的可持续性。这一模式不仅强化了服务对象的自主性,更在“优势视角”“资源整合”“协同赋能”的框架下,为个案管理注入了人本关怀与系统性思维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