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,蕴藏着丰富的隐性资源。资产为本模式(Asset-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, ABCD)的核心在于聚焦社区现有优势,而非单纯弥补不足。通过系统化梳理、链接与激活人力、文化、设施等资源,社区可释放内生动力,构建可持续的协作网络。耐光将从资源识别、协作机制设计与激活路径三个维度,探讨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挖掘社区潜力。
挖掘社区隐性资源——从“看不见”到“用得上”
每个社区都拥有独特的资产,例如退休教师、传统手工艺人、闲置公共空间或地方文化节庆。资产为本模式的第一步,是通过调研与参与式工作坊,识别这些分散的“碎片化资源”。例如,某社区通过居民访谈发现,本地老年人具备丰富的园艺经验,而青少年群体渴望学习种植技能。通过搭建“老带新”平台,闲置的屋顶空间被改造为共享花园,既解决代际隔阂,又激活了空间价值。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转变视角——从“社区缺什么”转向“社区有什么”,并通过分类建档将隐性资源转化为可操作的资本。
构建多方协作网络——打破壁垒,实现资源流动
社区资源的激活需依赖多方主体的协同。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与居民需形成互补关系:政府提供政策支持,企业注入技术或资金,社会组织搭建协作框架,居民则贡献在地知识与行动力。以某老旧社区改造为例,居委会联合物业公司将废弃车库改建为创客空间,吸引本地设计师入驻;同时,高校志愿者团队为居民提供运营培训,最终形成“居民自治+商业反哺”的生态。这种模式下,资源流动不再依赖单一主体,而是通过建立开放平台,让不同角色找到参与入口,形成“1+1>2”的效应。
设计可持续激活机制——从短期项目到长期生态
资源链接的初期成果容易因缺乏持续性而衰退。因此,需设计激励机制与反馈系统。例如,引入“时间银行”制度,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可积累积分,兑换培训课程或便民服务;或建立资源调配数据库,实时匹配供需。某沿海社区通过成立“社区基金会”,将部分公共空间租金收入用于支持小微公益项目,形成“资源-收益-再投资”的闭环。此外,培育社区领袖、建立定期议事规则,也能确保资源激活的常态化。
通过资产为本模式,社区从被动接受援助转向主动创造价值。识别资源、构建网络、设计机制的三步策略,不仅释放了人力、文化与空间等潜在资本,更重塑了社区成员的归属感与行动力。当居民、企业与社会组织在协作网络中形成共生关系时,社区便不再是资源的“容器”,而是持续生长的“有机体”。这一过程的关键,在于始终以资产为锚点,以协作为纽带,以可持续为目标,让社区资本真正流动起来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