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个案辅导中,案主表面的"配合"往往裹挟着未言明的抗拒,而真正的需求又常被防御性表达包裹。破解这一困境,需构建"显微镜+望远镜"的双重视角,既捕捉细微的情绪信号,又洞察需求的全貌。跟着耐光一起来看看吧~
解码非语言信号系统
将案主的肢体语言、语音语调、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地图。当案主声称"一切都好"却避免眼神接触,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,往往暗示焦虑或隐瞒。某心理机构通过训练社工识别20项微表情指标,使需求误判率下降35%。这种"身体语言考古"能突破语言防御。
重构对话意义网络
将封闭式提问转化为"如果……那么……"的假设性对话。当询问"你是否对现状满意?"可能遭遇防御,而"如果现状可以改变,你希望首先调整什么?"则更易引出真实诉求。某家庭辅导案例显示,该技术使案主自我暴露深度提升70%。
建立需求矛盾分析模型
对案主陈述进行"言行对照"分析。当案主抱怨"工作压力大",却拒绝参加时间管理培训,其真实需求可能并非技能提升,而是职业价值感的缺失。通过绘制"诉求-行为"矛盾矩阵,能揭示被压抑的核心需求。
识别隐性抗拒与真实需求,本质是进行心理侦探式的线索拼凑。当干预策略从"解决问题"转向"解读意义",就能穿透案主构建的防御工事,触达需求的核心层。这需要工作者既具备临床观察能力,又拥有将碎片信息编织成意义图谱的整合智慧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