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社工服务过程中,部分服务对象容易对社工产生过度依赖,这不仅影响助人成效,也可能阻碍服务对象的自主成长。耐光将从依赖成因分析、边界建立策略和增能技巧三个层面,为初级社工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应对方案。
非理性认知往往导致依赖行为。部分服务对象存在"只有社工能帮我"的绝对化思维,或"没有社工就活不下去"的灾难化想象。这种认知扭曲需要通过日常对话及时捕捉,记录其具体表述方式和触发情境。
成长经历中的依恋模式影响显著。早期缺乏安全感的服务对象更容易将社工理想化为"拯救者",表现为频繁的紧急联系、超出服务范围的请求等行为模式。需要结合个案背景资料,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。
采用结构化服务框架明确边界。在服务协议中具体约定联系时段、问题类型和响应周期,例如"工作日上午9-11点接受咨询"、"紧急情况联系24小时热线"等。使用服务记录表可视化剩余服务次数,强化终结意识。
运用"逐步退出"策略降低依赖。将服务频率从每周一次调整为两周一次,期间安排服务对象完成特定的自主任务。每次会谈预留5分钟讨论"没有社工时你可以怎么做",积累替代性解决方案。
设计阶梯式成就任务体系。从"独立完成一次社区资源查询"到"自主预约政府服务",设置难度递增但可达成的任务目标。完成任务后引导服务对象进行自我效能感评估,强化"我能行"的正向体验。
引入同辈支持网络分担依赖。组织情况相似的服务对象形成互助小组,通过"过来人"的经验分享减轻对社工的单一依赖。可设计"伙伴值班制",让组员轮流担任资源链接者角色。
助人自助的专业平衡艺术
处理服务对象依赖问题的核心在于把握"支持但不替代"的原则。通过认知重构调整非理性信念,运用服务框架建立清晰界限,聚焦能力培养促进自主发展。初级社工需特别注意,过度满足依赖需求实质上是专业关系的异化,而恰当运用增能技巧才能真正实现"授人以渔"的社工宗旨。保持专业敏感度,在情感支持和能力建设间找到平衡点,方能推动服务对象走向真正的独立与成长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