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案工作技巧中,同理心表达与专业边界的平衡点应如何把握?

耐光社工
2025-05-07

在个案工作中,同理心是建立信任的基石,而专业边界则是保障服务有效性的护栏。过度倾斜任一方都可能损害工作成效:过度共情可能导致情感卷入过深,丧失客观判断;过度强调边界则可能让服务对象感到冷漠,阻碍关系建立。耐光将从同理心本质、边界设定原则、动态平衡策略三个维度,探讨如何在人性关怀与专业理性间找到最佳支点。

同理心表达——从“情感共鸣”到“行动赋能”

同理心并非简单的“感同身受”,而是通过“情感镜像”引导服务对象自我觉察。例如,面对遭遇家庭暴力的个案,工作者需避免替代性宣泄(如“你丈夫太过分了!”),而应通过“你当时如何应对这种处境”的提问,帮助其梳理应对资源。更深层的同理心需转化为“赋能行动”:当服务对象表达“我很失败”时,工作者可回应“你愿意和我探讨如何改变这种感受吗”,将情绪引导至问题解决路径。

专业边界——从“规则约束”到“关系护航”

边界设定的核心是明确“责任范围”与“角色定位”。需警惕两类越界风险:一是“拯救者情结”(如替服务对象做决策),二是“情感依赖”(如接受服务对象过度倾诉)。更有效的边界管理需结合“情境化告知”:在首次接触时明确“我们的合作目标是……,我的职责是……”,并通过“时间限定”(如“每次咨询50分钟”)与“空间限定”(如“工作关系不延伸至私人领域”)强化规则意识。

动态平衡——从“刻度校准”到“关系深化”

平衡点需通过“服务对象反馈”与“工作者自省”双重校准。

服务对象反馈:通过“你希望我如何支持你”的提问,判断同理心是否足够;通过“你觉得我们的合作是否有方向”的提问,评估边界是否清晰。

工作者自省:记录每次咨询后的“情绪残留指数”,若连续三次出现“情绪耗竭”需调整介入方式;通过督导讨论“是否过度介入私人决策”等模糊地带,修正实践偏差。

更高级的平衡是“弹性边界”,例如在危机干预中短暂突破常规时间限制,但需在后续咨询中明确“这是特殊情况”。

个案工作技巧中,同理心表达与专业边界的平衡点应如何把握?


构建“情感-理性”的双核驱动模式

个案工作中的同理心与边界需以服务对象需求为轴,以专业伦理为尺,形成“有温度的规则”与“有边界的关怀”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