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工如何应对服务对象家属的不理解?

耐光社工
2025-05-08

家属的不理解是社工服务中的常见挑战,其背后往往夹杂着焦虑、期待与信息差。面对质疑甚至指责,社工需保持专业定力,通过共情沟通与行动证明价值。耐光将从原因剖析、沟通策略、关系修复三方面,探讨化解家属不理解的有效路径。

理解家属情绪——探寻不理解背后的根源

家属的不理解常源于信息不对称与情感投射。社工需先梳理服务背景,例如在老年照护中,家属可能因不了解“渐进式康复”理念,而质疑社工“不作为”;在青少年帮扶中,家属可能将行为问题归咎于社工“干预过度”。此外,家属自身的压力(如经济负担、照料疲劳)可能转化为对社工的迁怒。社工需通过“您似乎对服务进展有些担忧,能具体说说吗?”等提问,引导家属表达真实诉求,而非陷入辩解陷阱。

主动沟通——用结构化对话澄清误解

沟通是化解矛盾的关键。社工需准备“服务日志”,用时间线、服务内容、成效数据等可视化工具,向家属呈现工作全貌。例如,在精神康复案例中,展示“每周两次心理辅导+家庭支持小组”的干预记录,并对比服务前后的评估量表。对于专业术语(如“社会功能恢复”),需用生活化语言解释。沟通中可采用“三段式回应”:先肯定情绪(“您着急是因为关心家人”),再澄清事实(“我们每周都有康复计划”),最后提供解决方案(“下次家庭会谈您可以一起参加”)。

建立同盟——将质疑转化为合作契机

家属的不理解若处理得当,可转化为服务力量。社工需主动邀请家属参与服务设计,例如在残障人士帮扶中,通过“您觉得家人最需要哪类支持?”等提问,将家属从旁观者变为协作者。对于高冲突家庭,可引入“家庭会议”机制,制定沟通规则(如不打断、不攻击),并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家属理解服务对象困境。此外,定期反馈服务进展,用“您提到的XX问题,我们已链接XX资源”等表述,让家属感受到被重视。

社工如何应对服务对象家属的不理解?


不理解是服务的起点而非终点

社工应对家属不理解的过程,本质是专业信任的构建之旅。通过情绪共情、结构化沟通与资源联动,社工能将质疑转化为深化服务的契机。记住,家属的批评可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,而专业社工的价值,正体现在将“不理解”转化为“共同行动”的智慧中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