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营造的核心是激发居民的主体性,但传统模式常陷入“政府主导、居民旁观”的困境。文化保育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独特路径——通过挖掘社区历史记忆、重塑文化符号、构建共同价值,将居民从“旁观者”转化为“传承者”与“创造者”。这种转化如何实现?需从文化认同重塑、参与场景创新与代际传承设计三方面展开。跟着耐光一起来看看吧~
文化认同重塑——唤醒集体记忆
文化保育的第一步是建立居民与社区的情感联结。白马社区通过“故事馆”项目,系统梳理740余年历史中的古井、宗祠、节庆习俗等文化元素,将碎片化记忆转化为可视化资产。社工带领青少年走访长者,记录“与白马的故事”,形成口述史档案与社区文化地图。当居民发现自家门前的水井被标注为“明代浣衣遗址”,或听到长辈的创业经历被编成绘本,文化认同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场景。这种认同感在社区文化节中达到高潮:居民自发表演传统藤艺、舞狮,甚至将家训融入书法作品展示,使文化保育成为“我们的事”。
参与场景创新——打造沉浸式体验
文化保育需避免“展柜式”保护,而要创造可互动的参与场景。白沙社区以“藤艺之乡”为切入点,将废弃厂房改造为乡情馆,设置藤编体验区、农具展示区与多媒体互动屏。居民不仅可观看非遗传承人演示技艺,还能亲手制作藤编工艺品,其作品被纳入社区文创产品售卖。项目还设计“文化寻宝”游戏:青少年通过解谜任务探访宗祠、古树,完成任务后获得“文化小使者”勋章。这种游戏化设计使文化参与变得趣味横生,居民在互动中自然成为文化传播者。
代际传承设计——构建长效参与机制
文化保育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代际传承。凤池社区通过“八方议事厅”平台,邀请长者、青年、新市民共同制定文化保育计划。针对青少年,项目开发“我是导赏员”培训课程,教授社区历史与讲解技巧,优秀学员可参与景区导赏服务;针对家庭主妇,则组织“妈妈美食团”,挖掘传统节庆食谱并举办社区宴席。这种分众化参与设计使不同群体找到价值入口。更关键的是,社区设立“文化保育基金”,将文创产品收益的20%用于支持居民自发项目,形成“保护-参与-收益-再保护”的良性循环。
文化保育的本质是社区共同体的精神重建。通过唤醒集体记忆、创新参与场景、设计代际传承机制,社区营造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居民参与的内生动力。当居民开始为“守护宗祠的壁画”“传承藤编技艺”而行动时,社区便不再是地理概念,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共同体。这种转变不仅是方法论的胜利,更是对“何为社区”的深刻回答——有共同记忆、有参与热情、有未来传承的地方,才是真正的家园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