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工作理论如何本土化创新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求?

耐光社工
2025-05-12

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新命题:如何将西方起源的理论体系转化为解决本土问题的实践智慧?这要求社会工作既保持专业内核,又融入中华文化基因与制度优势。本土化创新不是简单叠加“中国元素”,而是通过理论重构、方法迭代与价值融合,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模式。跟着耐光一起来看看吧~

理论重构——从“舶来品”到“中国范式”

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基于个体主义与福利国家逻辑,而中国社会更强调家庭、集体与“情理法”平衡。例如,将“家庭治疗”理论拓展为“家户治理”,在个案工作中纳入宗族网络、社区互助等资源。深圳某社工机构在帮扶流动儿童时,结合“家文化”设计“亲子共学小组”,既修复家庭功能,又链接社区企业提供课后托管,实现“个体-家庭-社区”的联动干预。这种重构需建立“本土概念库”,系统梳理“关系社会”“差序格局”等传统智慧,形成理论对话基础。

方法迭代——嵌入治理场景的技术升级

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。传统个案、小组方法需升级为“治理型社工”技术体系:在社区养老服务中,社工不仅提供心理支持,还需协调物业、业委会、志愿者等多方资源,设计“时间银行”“智能看护系统”等复合方案。杭州某社区通过“三方协同”机制,将社工嵌入“社区-物业-业委会”治理框架,运用“议事会+微更新”方法解决加装电梯、垃圾分类等公共议题,使专业方法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工具箱。

价值融合——超越专业主义的伦理重构

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强调案主自决、价值中立,但在中国场景中需融入“集体导向”“社会责任”等价值维度。例如,在精准扶贫实践中,社工需平衡“扶贫不扶懒”的政策导向与“助人自助”的专业伦理,通过“扶志+扶智”双重干预激发内生动力。这种融合需建立“双重伦理框架”:在维护专业底线的同时,响应“以人民为中心”“共同富裕”等国家价值,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共识。

社会工作理论如何本土化创新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求?


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创新,本质是专业智慧与本土实践的双向塑造。通过理论重构建立中国范式,方法迭代嵌入治理场景,价值融合回应国家需求,社会工作方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“专业扎根”与“价值升维”。这种创新不仅是技术适配,更是对“社会建设共同体”理念的深刻践行——当专业力量与本土智慧同频共振,社会工作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柔性力量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