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应对服务对象“过度依赖”与“专业关系泛化”问题?

耐光社工
2025-05-13

在社工实务中,服务对象过度依赖或模糊专业边界的现象屡见不鲜。前者表现为服务对象将社工视为“唯一救星”,拒绝自主决策;后者则体现为服务对象将社工当作“朋友”“家人”,甚至提出与专业无关的需求。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,将损害服务效果并引发伦理风险,需通过精准识别、策略干预与边界重构加以化解。跟着耐光一起来看看吧~


一、识别信号——从行为线索到关系评估


过度依赖与专业关系泛化常伴随以下信号:

行为依赖:服务对象高频联系社工(如每日多次电话),要求代办本应自理的事务(如填写申请表、陪同就医);

情感泛化:服务对象向社工倾诉与专业无关的隐私(如婚姻细节、财产纠纷),或赠送贵重礼物;

角色混淆:服务对象将社工称为“闺蜜”“干儿子”,甚至邀请参与家庭聚会等非专业场景。

社工需通过“三问法”评估关系健康度:

对方的需求是否超出我的专业角色?

拒绝请求是否会导致服务中断或情感绑架?

我的情绪反应是共情还是倦怠?

若答案多为“是”,则需启动干预。


二、应对策略——从“替代性支持”到“阶段性告别”


针对过度依赖,社工需构建“支持网络”逐步撤出:

培养自助能力:将“我帮你”转化为“我教你”,如绘制“问题解决四步法”(定义问题-列出方案-评估风险-行动)工具卡;

引入外部资源:链接志愿者、互助小组等替代性支持,如为独居老人安装“一键呼叫”设备连接邻居;

设定沟通规则:明确服务频次(如每周一次)、时长(如30分钟)及边界(如不回答非工作时段信息)。

针对专业关系泛化,需设计“阶段性告别”计划:

转介机制:将情感倾诉需求转介至心理热线,将生活协助需求转介至社区网格员;

结案预告:提前2-3次会谈告知服务即将结束,共同制定后续跟进计划(如每月一次电话回访)。


三、专业边界——从“情感账户”到“伦理防火墙”


社工需管理好与服务对象的“情感账户”:

适度存款:通过共情、尊重建立信任,但避免过度自我披露(如不谈论个人生活);

控制取款:拒绝非专业请求(如借款、代写文书),用“专业理由”替代“个人拒绝”(如“根据伦理守则,我不能直接为您申请低保”)。

同时构建“伦理防火墙”:

物理隔离:不在非工作场所会谈,不添加服务对象私人社交账号;

双重关系回避:拒绝服务对象的宴请、礼物,避免在结案后发展为朋友关系。

如何应对服务对象“过度依赖”与“专业关系泛化”问题?


应对服务对象的过度依赖与专业关系泛化,本质是“赋能”与“守界”的平衡艺术。社工需通过精准识别依赖信号、设计替代性支持方案、构建专业边界机制,将“救助者-被救助者”的单向关系转化为“助人自助”的伙伴关系。关注耐光社工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